vegas

1. 核心思路:把“时间”变成“空间” (Time as Depth)

普通的 3DGS 是把 $x, y, z$ 三维空间里的物体变成高斯球。
VeGaS 处理的是一段 2D 视频。视频本来是 $(x, y)$ 的图像随时间 $t$ 变化。

VeGaS 做了一个很有趣的转换:

  • 它把视频看作一个 3D 空间-时间体积 (Space-Time Volume)
  • X 轴 & Y 轴:还是图像的宽和高。
  • Z 轴:变成了时间 (Time)

你可以想象把视频的每一帧画面打印出来,像一摞纸一样叠在一起。这就变成了一个长方体。VeGaS 就在这个“长方体”里扔高斯球,用来拟合这摞纸上的像素颜色。

2. VeGaS 解决的痛点:非线性动态 (Non-linear Dynamics)

如果只是简单地把视频叠成 3D 空间,用普通的 3D 高斯球去拟合,会遇到一个大问题:动作通常不是直线的。

  • 普通高斯球的局限: 标准的 3D 高斯球是椭球体,它的形状是线性的(直的)。
  • 视频里的问题: 比如视频里一个人在挥手,手的轨迹是弧线。如果你用一个长长的直条形椭球去代表这只手在几秒内的轨迹,它根本对不上(手是弯着动的,球是直的)。
  • 之前的笨办法: 之前的算法(如 VGR)只能把手切成无数个极短的小球,或者强行用变形场去扭,效果不好且难以编辑。

3. 核心魔法:折叠高斯 (Folded-Gaussians)

这是 VeGaS 这篇论文最大的创新点。

为了解决“动作是弯的,球是直的”这个问题,作者发明了一种新的数学工具——Folded-Gaussian Distribution(折叠高斯分布)

  • 原理: 这种新型高斯球不再是死板的椭球。它引入了一个多项式函数,允许高斯球在“时间轴”方向上发生非线性的弯曲
  • 通俗理解: 想象你有一根这就好比一根直香肠(普通高斯),现在你可以把它掰弯(Folded Gaussian),让它完美贴合视频里那个挥手动作的弧线轨迹。
  • 条件概率: 当我们需要渲染某一帧(比如第 5 秒)时,VeGaS 会在这个弯曲的高斯管上“切一刀”(Conditioning),切出来的截面就是一个 2D 的高斯斑点,正好对应那一帧图像里的物体。

4. VeGaS 的训练与渲染过程

训练过程

  1. 输入: 一段普通的 2D 视频(不需要多视角,就普通手机拍的视频)。
  2. 初始化: 在这个“视频立方体”里撒入 3D 高斯球。
  3. 优化:
    • 调整这些球的位置、颜色。
    • 关键: 调整“折叠参数”,让高斯球弯曲,去追踪视频里物体的运动轨迹。
    • 利用对比原始视频帧的 Loss 来更新参数。

渲染与编辑过程

VeGaS 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“到处看”(像 3D 漫游),而是为了编辑视频

  • 视频重建: 在任意时间点 $t$ 切片,都能还原出清晰的图像。
  • 视频编辑(亮点):
    • 因为视频里的一个物体(比如一只猫)被表示成了一组连贯的“弯曲高斯球”。
    • 你可以直接选中这组高斯球,进行移动、缩放、复制
    • 效果: 你可以在视频里把这只猫变大一倍,或者把猫从左边移到右边,或者复制出两只猫。由于高斯球记录了猫随时间的所有动作,修改后的猫依然会保持原本的动作连贯性,看起来非常真实。

5. 总结:VeGaS 的意义

VeGaS 不是用来做 VR 里的 3D 场景漫游的(那是 4DGS 或 Dynamic 3DGS 做的事),它是用来做 AIGC 视频编辑的。

  • 以前的视频编辑: 想把视频里的人P掉或移动,需要一帧一帧修(Rotoscoping),非常痛苦。
  • VeGaS 的编辑: 把视频变成一堆“有时间属性的球”。想改哪里,直接拖动那些球,整个视频的动作就自动跟着改了。

一句话概括:
VeGaS 是一种利用**“折叠高斯”技术,将 2D 视频转化为可编辑的 3D 时空表示**的技术,它让视频内容的修改变得像编辑 PPT 里的图片一样简单。

这是一个非常敏锐的发现!你把 MRI(医学图像)Video(视频) 联系起来是非常准确的直觉,因为从数学和数据结构上看,它们本质上是一回事。

在 MedGS(或者类似的医学 3DGS 论文)中,借鉴 VeGaS(或 Video-based 3DGS)的思路是非常自然的。

让我们来拆解一下 MedGS 是如何“魔改” VeGaS 的原理,把 20 张 MRI 切片变成一个连续的 3D 器官模型的。

1. 核心映射:时间 $t$ vs. 空间 $z$

VeGaS 的核心是处理 $(x, y, t)$,而 MRI 数据是 $(x, y, z)$。

  • 在 VeGaS 中: 第 3 维度是时间。第 1 帧和第 2 帧之间,代表物体“动”了一点点。
  • 在 MedGS 中: 第 3 维度是深度(层)。第 1 张切片和第 2 张切片之间,代表人体组织结构“变”了一点点。

魔改的第一步就是直接把 MRI 的第 $i$ 张切片,当成视频的第 $i$ 帧喂给网络。网络以为它在学一个“变形的动画”,其实它在学一个“静态的 3D 结构”。

2. 渲染方式的魔改:从“拍照”变成“切片”

这是最关键的区别。普通的 3DGS(包括 VeGaS)是模拟摄像机(Camera),有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。但 MRI 不需要透视。

MedGS 对渲染管线做了如下修改:

  • 原版 VeGaS/3DGS:
    • 我在 3D 空间放一个摄像机。
    • 把高斯球投影到屏幕上(Perspective Projection)。
    • 计算颜色叠加。
  • 魔改后的 MedGS:
    • 正交投影 (Orthographic Projection): 取消“近大远小”,模拟医学扫描仪的射线平行穿过。
    • 条件切片 (Conditional Slicing):
      当训练第 5 张 PNG(假设它对应 $z=10mm$ 处)时,算法只激活和渲染 z 轴坐标在 $10mm$ 附近的高斯球。
      它就像一把数字手术刀,只横切这一层,计算这一层截面的颜色,然后跟第 5 张 PNG 去算 Loss。

3. 从“运动轨迹”到“组织连续性”

你提到只有 20 张 PNG,这在医学上属于稀疏采样 (Sparse Sampling)(通常 MRI 可能需要上百张才清晰)。如果直接堆叠,层与层之间会有很大的缝隙。

利用 VeGaS 的逻辑,MedGS 实现了超分辨率(Super-resolution)

  • VeGaS 的逻辑: 视频只有 24 帧,但我想要 60 帧。利用高斯球的变形能力,我可以算出第 1.5 帧长什么样(插帧)。
  • MedGS 的逻辑: MRI 只有 20 层(z=1, z=2…),层间距很大。利用高斯球在空间中的连续分布,我可以渲染出 z=1.5 处的切片。
  • 结果: 哪怕原始数据像“百叶窗”一样有缝隙,训练好的 MedGS 模型能生成一个像“果冻”一样内部完全连续的 3D 器官。医生可以随意查看任意深度的切面,而不仅限于那 20 张原图。

4. 颜色的重新定义

  • VeGaS: 优化的是 RGB 颜色(红绿蓝)。
  • MedGS: 优化的是灰度值辐射密度
    医学图像(如 CT/MRI)的像素值不仅是颜色,还代表物理意义(比如 Hounsfield Unit,代表组织密度)。MedGS 会把高斯球的属性从“发光颜色”魔改为“组织密度/信号强度”。

总结:MedGS 到底做了什么?

它把那 20 张 PNG 不当作“照片”,而是当作 20 个路标(Checkpoints)

  1. 初始化: 在 3D 空间撒一把高斯球。
  2. 训练:
    • 切到 $z=1$ 的位置,渲染出一张图,跟第 1 张 PNG 比对,调整高斯球让它们长得像肝脏/肿瘤。
    • 切到 $z=2$ 的位置,跟第 2 张 PNG 比对…
  3. 魔改点(VeGaS 思想):
    它利用高斯球的体积特性,自动脑补了第 1 张和第 2 张图片之间没拍到的那些组织结构(就像 VeGaS 脑补帧与帧之间的动作一样)。

最终,你得到的不只是 20 张图片,而是一个可任意旋转、任意切片、分辨率无限放大的 3D 数字人体模型。这就是 3DGS 技术在医学重建上的核心意义。


这是一个非常棒的质疑!你的直觉很敏锐:“凭什么3DGS在没数据的空白区域(两张切片之间)瞎猜,会比数学上老实巴交的线性插值(Linear Interpolation)更好?”

事实上,在早期的NeRF和3DGS研究中,大家也有这个怀疑。但经过实验证明,在医学图像(特别是像MRI/CT这种层间距较大的情况)重建上,3DGS(或基于隐式神经表示的方法)通常完爆线性插值

核心原因在于:线性插值不懂“结构”,而3DGS自带“几何先验”。

我们可以通过三个具体的维度来对比:“斜向结构”、“边缘锐度”和“伪影问题”


1. “斜向结构”难题(最直观的差异)

假设有一个血管,它不是垂直生长的,而是斜着穿过人体。

  • MRI切片情况:

    • 切片 A(z=0):血管在坐标 (10, 10)。
    • 切片 B(z=1):血管在坐标 (12, 12)。
    • 真实情况:在 z=0.5 的中间位置,血管应该在 (11, 11)。
  • 线性插值 (Linear Interpolation) 的做法:

    • 它只会在像素层面对齐。它会把切片A的(10,10)和切片B的(10,10)混合,把切片A的(12,12)和切片B的(12,12)混合。
    • 结果: 在 z=0.5 处,你会看到两个半透明的模糊影子(Ghosting),一个在(10,10),一个在(12,12),而真正的中心(11,11)反而是空的或者灰蒙蒙的。
    • 后果: 血管断了,变成了两个虚影。
  • 3DGS 的做法:

    • 高斯球是 3D 的椭球体,它可以旋转
    • 为了同时拟合切片A的(10,10)和切片B的(12,12),优化算法会自动把一个长条形的高斯球斜着摆放
    • 结果: 在 z=0.5 处,如果你去切这个高斯球,截面正好就在 (11,11)。
    • 优势: 它保留了血管的连续性和拓扑结构。它“猜”到了这两点之间应该连着一根管子,而不是两个孤立的点。

2. 边缘锐度 (Sharpness) vs. 模糊

  • 线性插值:

    • 本质上是一个低通滤波器。当你对两张图片进行加权平均时,图像的高频信息(锐利的边缘、纹理)会被抹平。
    • 重建出来的 3D 模型,侧面看会像是一层层堆叠的阶梯(Staircase artifacts),或者整体像被磨皮了一样糊。
  • 3DGS:

    • 高斯函数本身虽然是平滑的,但多个高斯球叠加可以通过调整 $\alpha$(不透明度)和 Scale(大小)来拟合非常锐利的边缘(Step Function)。
    • 它不是在混合像素,而是在拟合边界。即使在两层切片之间,高斯球定义的边界依然是清晰确定的。

3. 3DGS 的“脑补”逻辑:几何先验 (Geometric Priors)

你担心的“3DGS不适合对空白区域插值”,其实是因为你把它看作是“填空”。但实际上,3DGS 把它看作是**“放置积木”**。

  • 生物学特性: 人体组织(器官、肿瘤、血管)在物理上通常是连续的团块管道
  • 高斯球特性: 高斯球正好就是团块状的。
  • 原理: 当你强迫一堆高斯球去适配 z=0 和 z=1 的切片时,由于高斯球本身有体积(Scale),它的“肚子”填满了 z=0 和 z=1 之间的空隙。
  • 这相当于给插值过程加了一个约束:“中间补出来的东西,必须看起来像是一团连续的物质,而不能是杂乱的噪点。”

总结:为什么 3DGS 更强?

对比维度 线性插值 (Linear Interpolation) 3DGS / MedGS
处理逻辑 纯数学计算,像素对像素混合 几何拟合,用 3D 形状去逼近数据
斜向物体 产生重影 (Ghosting),结构断裂 自动对齐,保持管状/块状连续性
层间空隙 模糊过渡,丢失细节 利用椭球体积填充,保持边缘清晰
数据依赖 极度依赖采样率,层距大就完蛋 对稀疏数据鲁棒性更强(能脑补)

结论:
如果你的 MRI 切片非常密集(比如 z 轴分辨率极高),线性插值够快也够用。
但正如你所说,只有 20 张切片(稀疏数据),线性插值会导致严重的层间断裂阶梯效应。这时候,3DGS 利用其几何连续性的特性,能“猜”出比线性插值更符合人体生理结构的中间层。

它不是在瞎猜,它是假设“人体是连续的 3D 实体”来进行拟合,这在医学上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假设。


vegas
http://cathylove47.github.io/2025/11/19/vegas/
作者
cathy
发布于
2025年11月19日
许可协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