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dgs的技术原理

3D Gaussian Splatting (3DGS) 是近年来计算机图形学和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项突破性技术。它结合了显式几何表示(点云/粒子)和体积渲染的优点,实现了实时的渲染速度照片级的重建质量

下面我将分两部分为你详细拆解:3DGS的训练与渲染流程,以及3D重建的深层意义


第一部分:3DGS 的技术原理

简单来说,3DGS 不使用网格(Mesh)或神经网络(如 NeRF 中的 MLP)来表示物体,而是使用成千上万个3D 高斯椭球(3D Gaussians)。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无数个半透明的发光小云团,它们叠加在一起就组成了物体。

1. 渲染过程 (Rendering Process) - 前向传播

这是展示结果的过程,也是训练中计算 Loss 的基础。3DGS 的渲染速度之所以极快(100+ FPS),是因为它采用了类似传统图形学的**光栅化(Rasterization)**管线。

  • 输入: 一组 3D 高斯球。每个球包含属性:
    • 位置 (Position): $x, y, z$
    • 形状 (Covariance): 由缩放 (Scale) 和旋转 (Rotation/Quaternion) 决定。
    • 颜色 (Color): 使用球谐函数 (Spherical Harmonics) 表示,支持随视角变化的反射光泽。
    • 不透明度 (Opacity): $\alpha$,决定这个球有多“实”。
  • 步骤 1:投影 (Projection)
    • 将 3D 空间中的椭球投影到 2D 屏幕(摄像机平面)。
    • 这个过程就像把一个气球压扁在纸上,3D 椭球变成了 2D 平面上的高斯分布(类似于一个模糊的圆斑)。
  • 步骤 2:排序 (Sorting)
    • 关键步骤:将屏幕上所有的 2D 高斯斑点按照深度(离摄像机的距离)进行排序。通常是从远到近(Back-to-Front)。
    • 3DGS 使用了非常高效的 GPU 基数排序(Radix Sort)。
  • 步骤 3:基于图块的光栅化 (Tile-based Rasterization)
    • 为了并行加速,屏幕被划分成 $16 \times 16$ 的小方块(Tiles)。
    • 对每个像素,按顺序叠加高斯斑点的颜色。使用Alpha Blending 公式:
      $$C = \sum_{i} c_i \alpha_i T_i$$
      ($T_i$ 代表前面所有层剩余的透明度,即“还没被挡住的光”)。
    • 当不透明度累积到饱和(完全不透光)时,该像素停止计算,节省资源。

2. 训练过程 (Training Process) - 优化与自适应

训练的目标是:调整这几百万个高斯球的属性,使得它们渲染出来的图和真实照片一模一样。

  • 初始化 (Initialization):
    • 通常从稀疏点云(SfM,如 COLMAP 生成的点)开始。每个点初始化为一个小的 3D 高斯球。
  • 迭代优化循环 (Optimization Loop):
    1. 渲染:从当前视角渲染图像。
    2. 计算 Loss:对比渲染图和真实照片(L1 Loss + D-SSIM),计算误差。
    3. 反向传播 (Backpropagation):计算梯度,更新每个高斯球的位置、形状、颜色和不透明度。
  • 自适应密度控制 (Adaptive Density Control) - 3DGS 的核心魔法:
    单纯的梯度下降是不够的,3DGS 会动态地增加删除高斯球:
    • 克隆 (Clone): 如果一个高斯球很小,但梯度很大(说明这里细节不够),就把它复制一份,填补空缺(用于填充细节)。
    • 分裂 (Split): 如果一个高斯球很大,且梯度很大(说明它试图覆盖形状复杂的区域,导致甚至出现了伪影),就把它切分成两个小球(用于精细化几何)。
    • 剪枝 (Prune): 如果一个高斯球的不透明度 $\alpha$ 变得非常低(几乎透明),或者形状变得极其巨大/极其细长(异常值),直接删除。
  • 结果: 经过几万次迭代,从最初稀疏的点云,演变成数百万个精细分布的高斯球,完美拟合场景。

第二部分:如何理解 3D 重建的意义

3D 重建(3D Reconstruction)不仅仅是“把照片变成模型”,它是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。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来理解它的意义:

1. 数字化存档与文化传承 (Preservation)

  • 超越照片的维度: 照片是二维的切片,丢失了深度和空间感。3D 重建是对物理空间的完整“克隆”。
  • 应用: 巴黎圣母院大火后,正是依靠之前的激光扫描和 3D 重建数据,修复工作才有了精确的蓝图。文物的数字化让后人即使在实物损毁后,也能在数字世界永恒地观察其细节。

2. 沉浸式交互的基石 (Interaction & Spatial Computing)

  • 6DoF (六自由度) 体验: 看视频是被动的(摄像机怎么动你就怎么看)。但有了 3D 重建,用户可以在场景中自由行走(VR/AR)。
  • 空间计算时代: 随着 Apple Vision Pro 等设备的出现,屏幕不再局限于显示器,而是整个空间。3DGS 这种技术让把现实世界搬进头显成为可能,实现了远程旅游、远程看房的真实感(Telepresence)。

3. 机器感知与人工智能 (AI & Robotics)

  • 机器的眼睛: 自动驾驶汽车和机器人不仅需要看到“图片”,更需要理解“空间”。
  • SLAM 与 导航: 3D 重建帮助机器人理解“我在哪里”、“前面有什么障碍物”、“这个物体的形状是什么”。
  • 具身智能 (Embodied AI): 如果我们要训练一个机器人去拿杯子,它必须在一个物理准确的 3D 环境中模拟训练。3DGS 可以快速构建这种高保真的模拟环境。

4. 内容创作的民主化 (Democratization of Creation)

  • 降低门槛: 以前做 3D 场景需要专业的建模师用 Maya/Blender 耗时数周。
  • AIGC 3D: 现在的技术(如 3DGS)允许普通人用手机拍一段视频,几分钟内就生成电影级的 3D 场景。这极大地解放了游戏开发、电影特效(VFX)和元宇宙内容的生产力。

总结

3DGS 是一种显式、高效、可微的渲染技术,它通过“泼溅”数百万个微小的椭球来欺骗我们的眼睛,让我们看到连续的物体。

3D 重建 的意义在于**“空间化”**信息。它将人类对世界的感知从 2D 图像升级为 3D 空间,不仅让人类能更真实地回溯记忆,也让 AI 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操作物理世界。


3dgs的技术原理
http://cathylove47.github.io/2025/11/19/3dgs随想/
作者
cathy
发布于
2025年11月19日
许可协议